有一位作家曾經將老人比作一本書,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,背后都有無數個令如今的年輕人聽來嘖嘖稱奇的故事。然而事實是即使這些老人的故事曾經是多麼的傳奇,伴隨著歷史的滾滾長河,終究被時光所湮沒。而有一些老房子,他們比起老人更加無人問津,它們目睹了幾代人的成長,是各種歷史時刻的見證者,他們搖搖欲墜,他們破壁殘垣,仿佛無力支撐任何重量,卻又矗立不倒,像一顆老樹,像一位沉默的智者。
人們抱怨著它的破舊,卻無人在意微弱的喃喃自語,然而有一位藝術家,卻能從生活中嘈雜的聲音中捕捉到這一聲飽含故事的嘆息,他用自己的觀察,用自己的想象與聯想能力,傾聽、拼湊這些細碎的聲音。他不遵循主流審美,以一己之力,讓更多人關注到衰敗中的力量,破碎的魅力。他用微小的工具創作了一個個破舊的、近乎真實的破敗建筑,讓許多人庸庸碌碌的人真正停下腳步,看一看這些曾經陪伴我們多年的回憶,他就是來自澳大利亞的微型雕塑品藝術家,書亞·史密斯。
書亞·史密斯出生于澳大利亞的第五大城市,阿德萊德。比起首都悉尼,和經濟城市墨爾本,阿德萊德在很多領域并不是非常知名,但是他卻在宜居城市排名中位列前茅。這里的生活節奏較慢,且環境舒適宜人,這也給書亞·史密斯的成長給予了較為輕松的環境。從小,書亞便喜愛動手作業,每當他的母親外出購物回來,很多貨品的包裝盒,都會被他拿來做手工品,其中紙板麥片盒便是他印象較深的材料。從小的鍛煉也讓他的能力愈發嫻熟,而伴隨著成長,書亞對于老房子也產生了感情,他喜歡這些充滿年代感、故事性的舊建筑。
有人或許覺得書亞的愛好過于保守、老套,年輕人似乎應該對于新潮時髦的東西更感興趣,為何這個年輕的藝術家,會對這些比他要年長幾輪的老房子感興趣呢?其實,對于書亞來說,對老房子的觀察和再創作,無疑也是一種充滿想象力的冒險,「我想講的是鮮為人知的故事,而不是那些人盡皆知的故事。」這位年輕的藝術家想要找到不一樣的答案,而對于他來說,老房子就是一個見證了無數秘密的啞者,他無法親口告訴你過去發生了什麼,但是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,了解到一些信息,而這就像是查案推理一般,充滿刺激和享受。
「建筑物越破舊和衰敗,我就越想建造它。」書亞·史密斯這樣說道,「我看到它在衰變中的美感」,這也是書亞的過人之處,我們經常贊美新生事物,摒棄落后事物,然而卻無法看到歲月的印記和時間所賦予的美感,就像是延時攝影一般,時間的印記才是最美的藝術,因為這是如此的自然又無法復刻。書亞對于建筑的復刻能力出神入化,他的作品讓人一度無法辨認這究竟是真實建筑還是模型。
斯坦莫爾的奧林匹亞奶吧、溫特沃斯街的卡里姆大樓,還有澳洲華人街——禧市上的一家參茸國藥行,甚至骯臟的公共廁所,都是他復刻的對象,這個建筑物上的涂鴉顯示出它曾經包含著形形色色的人物,三教九流都曾使用過這間廁所,它可以只是一件供人解手的廁所,也是很多小職業者秘密接頭的地點。因為沒有親自見過這些建筑物,書亞僅憑照片無法準確選擇材料,于是他需要進行不斷的試錯,不同密度的纖維板、紙板、紙張、塑料和苯乙烯塑料,都是他需要精挑細選的材料。建造這些模型一般都需要90天的時間,這期間史密斯經常廢寢忘食的工作,每天僅僅睡眠6個小時。
書亞·史密斯身為藝術家,也知道作品對于創作者的重要性,為了在建筑上噴涂一些他所喜愛的涂鴉作品,他主動向原作者申請許可,從而表示自己對于這些作品的重視和對于這些建筑及其涂鴉的尊重。
為了將整個模型做出老舊的感覺,他使用舊化涂料進行噴涂,因為這樣既能保證整體風格如同被泥土抹過一般,又可以不用接受國家檢疫,從而前往不同國家。有必要說一下,這些模型都是縮小30倍的,所以一些細節的部分制作起來非常困難的,比如門把手,縮小30倍后幾乎變成了幾毫米長。不過在史密斯的努力下,這些建筑幾乎得到了完美的還原,看起來非常逼真!
除了老房子,書亞·史密斯的作品還有很多,破舊的墻紙、丟棄的煙頭和布滿灰塵的冰沙杯等等,這些看似垃圾一般的廢品,充滿著頹廢和荒涼的氣息,卻在他的手中有了不一樣的藝術感,過去不應該被遺忘,藝術也并不只是華麗的象征,衰敗的城市也有值得注目的地方,就像是我們人類,每個個體哪怕再渺小,也有它自己的偉大之處。